欢迎访问玛拿国际

头顶新月,足踏红莲:我就是来南印逛神庙的/神庙攻略

Oct 23, 2019 12:05:12 PM | 游记攻略

我已经是第六次去印度了。经常有人问我印度好玩吗,值得我去那么多次,我回答好玩,好玩到每次都可以单独设立一个主题。

这次的主题就是神庙。沿着印度的ECR(东海岸公路),从加尔各答出发,经奥迪萨邦,穿越整个泰米尔纳德邦,直到大陆最南端的科摩林角。目的只有一个,去逛神庙。

庙有那么好逛吗?答案同样是当然好逛啦。因为啊,


“这是燃烧的火,太阳,

这是雨云,摩伽凡,风,

这是大地,物质,天神

这是有和无,永恒者。"


神庙千姿百态,神庙千奇百怪,我瞻仰神灵的圣像(Murti),我崇拜国王和工匠们建造与艺术的伟业,我享受围绕神像建立起来的人类市场。神庙即肮脏又圣洁,即崇高又世俗,即狭窄又具备万象,人们花费两千年建立信仰,也值得我花上20天的时间前去参访。

神庙攻略更新完毕,请电梯直达或点我

奥迪萨邦

到奥迪萨邦的目的,是为了去见识一下羯林迦式神庙。

羯林迦是奥迪萨地区自古以来的称谓,这个地区是恒河与朱木拿河之间孕育的印度教主流文明与南方达罗毗荼文明的交汇之处。频繁的战争和外来入侵让羯林迦的地方政权一直难以稳定,从7世纪统一部落建立早期王国到16世纪被穆斯林最终征服前,这个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王朝的统治,外来王国也将自己原来“出身”之地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带来这里,避免了风格的僵化。因此,奥里萨邦的神庙建筑和雕塑艺术承北启南,它继承了笈多后期风格,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创新精神和国王们的虔诚又将它本土的风格发扬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羯林迦式神庙的代表作包括普里世主神庙

布巴内斯瓦尔旧城区神庙群,林迦之王神庙和科纳太阳神庙。这次我拜访的是后三者。


科纳克太阳神庙

科纳克太阳神庙是羯林迦式神庙建筑最大、也是最后的巨制。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印度教神庙奇迹都是在8-12世纪这四百年内完成的,建于13世纪的科纳克同样能称为印度教神庙的最后杰作。此后的六百年间,北印被控制于穆斯林之下,南印无论波陀耶人也好,Vajayanagar帝国也好,后来的Nayak诸多王朝也好,品味都十分低劣,天份都十分欠缺,再难以贡献出什么建筑或者雕塑杰作来了。

虽然让卡纳克太阳神庙闻名于世的是它那巨大的太阳神车轮以及装饰在神庙屋顶上的乐女雕塑,但是第一眼看到它,真正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无以伦比的宏大。这种宏大任何照片或影片都无法还原,只有到了实地才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太阳神庙已经是个残破的遗址,它真正的主体建筑、也就是供奉神像之上的神庙主塔(通称悉卡罗Sikhara,南称毗摩那Vimana,羯林迦和孟加拉则称Deul)已经坍塌,我们看到的只是它残留的大厅(南北皆称摩诃曼达波,羯林迦称Jagamohan,意即集会厅)而已(见下图,图源自wiki,黄色部分是目前残存的部分)。

在神庙完整的时候,主塔据估计高达69m,相当于一座20层高楼,比现今的世主庙(65 m)、林迦之王庙(45.11 m)和坦焦尔大庙的主塔(63.4m)都高,是当时印度最高的建筑。而这个残留的大厅,仅就其单体建筑的规模浑厚和如同山岳一般的庞大气魄来说,已经超越我见过的所有印度教神庙,包括我个人的最爱建筑奇迹坦焦尔大庙。

奥里萨邦的艺术家们对神庙外壁的装饰安排有着无以伦比的节奏感。仅仅看神庙的基座:假装饰柱,怪兽(Yali)雕像,装饰神像、爱侣和龙蛇形象的小型人物壁龛均安防在莲花台座上,而莲花台座下则是由精雕细刻的象群支持,富于变化而又严谨,虽然繁复但又不显得累赘同质,可谓赏心悦目。在其之上,则是太阳神庙那标志性的巨大车轮。有人说的好,这座神庙是以史诗一样的气魄建成,情诗一样的细腻加以雕琢。

这巨大的车轮总共有24个,象征整座神庙是太阳神苏利耶的神圣战车,而车轮本身则象征着一年的时光——印度人将每一个月分为从新月到满月的白半月和从满月逐渐消减的黑半月,因此24个车轮代表24个半月。车轮辐有十六根,象征月亮盈亏的十六分(现实只有十五分,第十六分是永恒不变的,常人无法见到)。轮辐圆环中的精细雕刻既有神像,也有生活场景的描述,雕刻师们似乎期望让人看到,无论神或人,天上或人间,神圣或世俗,皆为时光之轮所承载,又为时光之轮包蕴其中。

建造神庙的是东恒河王朝的一代雄主那罗辛哈提婆一世,他是10世纪穆斯林开始侵入印度腹地后为数不多可以和穆斯林军事力量刚正面而且还能刚赢的杰出印度教国王之一。关于他和这座神庙的传说很多,最狗血的一个如下:那罗辛哈提婆一世还是一个王子时,他的父亲替他向克什米尔公主求亲。但是,那罗辛哈提婆已经爱上了布巴内斯瓦尔地方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摩耶提毗(Mayadevi)。克什米尔公主来到之后知道此事,便趁着那罗辛哈提婆一世上战场的时候去寻访摩耶提毗,希望让摩耶提毗去当正宫。但是,由于相思成疾,摩耶提毗已经重病难愈。垂死她请求克什米尔公主将她尸首放进棺材里,顺着河流漂流。那罗辛哈提婆一世自战场回来后知道此事,四处寻访那口漂流棺材,最后在科纳克附近海滩找到,打开棺材后发现摩耶提毗依然双目圆睁,那罗辛哈提婆一世碰到她之后她才阖目。为了纪念他们之间的爱情,那罗辛哈提婆一世在当地兴建了巨大的神庙。因此,在科纳克神庙的背后,还有一座规模较小但更为古老的Mayadevi神庙。

这故事那么感人,所以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实际上从那罗辛哈提婆留下的名号来看,他自称“永恒大自在天”“杜尔迦之子”“至高神我”,这分别是湿婆派、性力派和毗湿奴派的称谓。奥里萨邦在大一统的地方王朝形成之前,各个不同地区就已经形成不同的信仰中心。王室虽然大部分时间崇信湿婆,但也必须向各个地方的不同宗派示好,赞助所有派别笼络人心,兴建太阳神庙则是那罗辛哈提婆对科纳克自古以来就有的太阳神苏利耶信仰(Saura派)表示支持的一个标志而已。不过,建设科纳克神庙耗尽东恒河王朝数年的财政收支。没有足够财力和实力支撑,就像是科纳克庞大的主塔在失去其塔顶石(Amalaka)后于16世纪崩塌一样,羯林迦终归是在16世纪被穆斯林征服了。


布巴内斯瓦尔

布巴内斯瓦尔让我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吴哥。

全盛时期的布巴内斯瓦尔是不折不扣的神庙之城,在此地兴建的神庙据说曾超过一千座,现在在其机场附近老城区里剩下的老神庙依然数不胜数。吴哥是森林淹没了神庙,而布巴内斯瓦尔的神庙则被淹没在普通的街道和民居之中。大部分神庙保留了其最初的原貌,并没有像很多古老的南方神庙那样惨遭毫无品味的Nayak王公修复,因此在某一个小巷尽头、某一片平房缝隙里窥见一座古老神庙时,同样给人一种在密林里窥见遗迹的兴奋感。因此,游览布巴内斯瓦尔最好的办法,就是留足体力,沿着林迦之王神庙与点滴之海(Bindusagar)的街区四处寻宝。

比方说,这座建于7世纪的水之主神庙不见于任何旅行参考或攻略,就是如同前文所说的藏身在小巷里的遗珠,旁边就是普通民居。这样的神庙在老城区真的比比皆是。


此外,因为布巴内斯瓦尔神庙以最原初的模样得以保存,从7世纪开始到15世纪统治羯林迦的五个王朝不同时期的神庙都并列呈现,也能让人明确地体会到其建筑和雕塑风格是怎样继承了笈多后期的古朴、随后吸收德干的活泼生动、最后融合创造出本地化的繁复华丽、节奏感极强的羯林迦式艺术。

7世纪的持斧罗摩之主神庙是布巴内斯瓦尔最古老的神庙,保存情况非常好。彼时石生王朝(Shailodbhava)刚刚学会建设神庙,无论是仿照木结构的集会厅(Jagamohan)的形制还是外壁的雕塑都异常质朴,雕刻中人物形象也带着稚拙和部落文化色彩。


8世纪的Baitala Deula神庙及其旁边的Sisireswar神庙。庙壁上雕刻的是持棍棒者Lakulisha,这是传说中湿婆的化身之一,历史里是印度教湿婆派里最古老的宗派兽主派的开创者。建造神庙的是Bhauma-Kara王朝,这是一个曾有好几位女王统治的王朝。

Mukteswar神庙(10世纪)的祭司。此庙是羯林迦建筑迈向成熟的标志,单论精美程度,此庙与建于11世纪的Rajarani神庙可并称布巴内斯瓦尔的两大珍宝。祭司是超会来事的一个人。

很可惜的是,布巴内斯瓦尔最宏大的一座神庙——林迦之王(Lingaraj)神庙,是严格禁止非印度教徒进入的。只能从神庙主要入口向右走,左拐,有一座平台可以供你观看神庙内部的情景和建筑,望梅止渴罢了。不过,因为主塔非常高大,只要沿着林迦之王神庙行走,总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它。

沿着点滴之海(Bindusagar,隶属于林迦之王神庙的人工大水池)走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神庙,比如这座13世纪的无涯者富天神庙(Ananta Vasudeva Temple),相传很长时间都曾是布巴内斯瓦尔唯一的毗湿奴教派神庙。进去玩的时候成群的男性信徒正在忙着将煮好的米饭作为神食(Prasad)分发(出售,每份套餐80卢比),场面很是热闹有趣。

布巴内斯瓦尔最有价值的一些神庙在地图里标注如下:


大部分具有很高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神庙是由印度的文管部门(ASI)来照管的,这样的神庙往往都会被清洁干净的小型公园或者草坪包围着。印度人照样来来往往,公园和神庙一样是社区中心,把神庙当公园,还是把公园当神庙,都无关紧要。


同样地,祭司也依然在神庙外举行护摩(Homa,火祭)。


愿夜晚和早晨甜蜜,

愿大地的尘埃甜蜜,

愿天父给我们甜蜜!


凑热闹也去跟着喊了几声“娑婆诃(Svaha)”——如此,成就此事!



泰米尔纳德

泰米尔纳德是达罗毗荼文化和泰米尔文化的中心。印度是个内部文化高度异质的多元社会,而其中最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以至于根本看不起印地语文化主流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孟加拉地区,一个是泰米尔纳德。(当然了,泰卢固语也很看不起印地语,但是他们分成两派,互相看不起)对于很多人来说,南印就等于泰米尔纳德。我时常因为泰米尔人对自己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珍惜感到惊讶,许多民间的艺术爱好者对达罗毗荼的整理和研究已经达到了专家水准。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facebook上一个叫做石中诗歌(Poetry in stone)的群组,水平相当高。

作为序的达罗毗荼艺术发展极简史

简单地说明一下南印度达罗毗荼建筑和艺术的脉络:

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纪南印就已经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当时留存下来的仅有文学作品,如古腊谏言和五大史诗,但在建筑和雕塑上,最古老的达罗毗荼是什么样式,谁也不知道。这个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称为桑迦姆时期,是南印文化的古典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是马杜赖

公元3世纪-5世纪,北方是笈多王朝的印度文化黄金时代,但在南方,由于山地部落卡拉波拉王朝击败了原先南印的三大王朝取而代之,而进入了黑暗时期。卡拉波拉统治者不仅破坏了古典时期的文化,而且自己毫无建树,因此被后来的南印人称为野蛮人。看过巴霍巴利王的小伙伴应该对里面的野蛮部落印象深刻,那些人的原型就是卡拉波拉人。

公元5世纪-7世纪左右,统治中印度和西印度的遮娄其人学习笈多的北方的建筑样式在其境内建设神庙,同时开凿有中印度特色的岩窟神庙。

公元7世纪初,遮娄其人的宿敌帕拉瓦人(Pallava,跋罗婆,古译新叶王朝)打败了遮娄其人,攻进它的首都巴达米(Badami),掳走了很多工匠。自此之后,帕拉瓦人也学会了凿岩窟,同时也开始建设石制神庙,是为达罗毗荼样式的真正开端。

公元9世纪,朱罗王朝击败帕拉瓦人后,一统南印,成为南亚新霸主,凭借雄伟的神庙和精美的青铜像,使得达罗毗荼艺术攀上巅峰;

公元13世纪,朱罗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崩落。继承其地盘的潘迪亚(Pandyan,旧称波陀耶)王朝在艺术上即没有雄心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发明广大了后期达罗毗荼建筑的一大特色,即彩色大蛋糕式多层塔门(gopurams )

公元14世纪,潘迪亚王朝内乱,北方穆斯林乘虚而入,南印印度教社会岌岌可危。毗奢耶那伽罗帝国(Vijayanagara)崛起,成为印度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毗奢耶那伽罗帝国鼎盛时财力雄厚,建设了今日的汉皮(Hampi),但是从艺术上来说,他们并无创新,只是在重复朱罗时代遗产,而且风格日益僵化。

公元16世纪,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崩落,领土被大大小小的诸侯纳耶克(Nayak)王公们所分食和继承。这些王公们嘛,心态十分虔诚,品味十分低劣。他们重建了不少被穆斯林侵入时破坏的神庙,但是……如果你觉得某座南印神庙规模是宏大的,建筑是平庸的,雕塑是浮夸的,彩到让人眼瞎的塔门是可笑的,那不用说,就是纳耶克们的锅了。

因此,在南印,如果想要看人文,那就去纳耶克王公们建(or重建)的神庙里,被重建是因为某个神庙一定在宗教上很重要,香火千年不绝,宗教活动热闹频繁;虽然艺术上平淡无奇,但人文是很好看(也很好拍)的。如果想要看建筑和雕塑,认准帕拉瓦和朱罗。帕拉瓦人海外交流频繁,甚至和中国也建立过外交,而朱罗王朝雄霸天下的时候,整个海上东南亚都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它们也深深影响了东南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之所以它们重要,就是因为这两个名字,就和笈多一样,是南亚、东南亚古代建筑和艺术无法绕开的。


钦奈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和蒂鲁普(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别称)还刚刚新婚燕尔,深爱着彼此。我们从吉罗娑山上下来,降至平原之上,接受了创造一个城市的任务。作为毁灭者,我对创造一事知之甚少,但还是很快抓到了要领。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孟加拉湾,随后在其之泮,我们安放下一座城市,那时它只是个小镇子。这座城市你们如今称为马德拉斯,或者金奈。当然啦,英国佬后来把功劳都据为己有了。但是那确实是我-我们-所造的功业。真正地建立起城市,赋予它气候,创造它的品格…你们想象得出来。蒂鲁普帮了大忙。连环杀手“突突商卡尔”和摩尔市场是她的点子。色情女星丝尔克和安纳高架桥则是我的主意。……”

——《我心中的马德拉斯》

这次在钦奈的时间很短,只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Kapaleswarar神庙,一个是政府博物馆。


Kapaleswarar神庙是传说里帕尔瓦蒂得罪了湿婆被罚变成孔雀苦修的地方,所以这个神庙到处都有孔雀的标志。考验成功后他们在此复婚,因此庙内有个小小的婚礼堂。

另外一个传说是湿婆探望信徒时不慎丢了帕尔瓦蒂戒指,帕尔瓦蒂怒极,不许湿婆回家,湿婆只好流浪到城里边乞讨边找戒指。隔了一阵,帕尔瓦蒂看到街上女人盯着湿婆看,又嫉妒,便到街上在湿婆面前跳舞,诱他回家。至今神庙节庆时还在重现这一幕。 这节庆时湿婆还有小号专用角色歌:神啊,你拥有万物,为何要扮成乞丐模样四处流浪要求施舍,是因为帕尔瓦蒂要求你给她新的珠宝,还是因为你大腹便便的儿子犍尼萨要你给他糖果?或者,你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扮成乞丐还是TMD一样帅?

这个神庙的核心区部分是不允许非印度教徒进入的,不过在2015年钦奈大洪水的时候,敞开除胎室外的所有区域为无家可归的穆斯林提供了住所,也算是宗教和谐共处的美谈了。

Kapaleswarar神庙的塔门雕塑建于1916年,在达罗毗荼后期神庙建筑的特色——七层彩色蛋糕塔门系列里真算相当不错的,人物比例正确容貌眉清目秀,一个邪神都没有。下图是湿婆赐予毗湿奴妙见神轮。毗湿奴曾经许诺每天要以一千朵莲花供奉湿婆林迦,有一天无论怎么找都只有999朵,毗湿奴想起世人称颂他目如青莲,于是打算挖眼代替之,湿婆出现,赠予他妙见神轮。这当然是只有湿婆派认可的说法……

另两组:

有三条腿的人是跋哩吉(Bhringi)仙人,这位仙人是个湿婆唯粉,一心相信自己的大大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于偶像结婚意见很大。某次他觐见湿婆,只向湿婆绕行敬礼,而不理睬情敌帕尔瓦蒂。帕尔瓦蒂非常生气,诅咒跋哩吉说人的身体来自父母,骨骼经脉来自父亲,血肉来自母亲,你只认同男性不认同女性,那你就失去血肉好了。跋哩吉失去血肉后无法站稳,湿婆同情他,就给了他第三条腿稳定身体。还有一种传说,即帕尔瓦蒂与湿婆合体成为一体,成为半男半女的形象半女世(Ardhanarisvara),这样所有人向湿婆致意的时候也必须向她致意了。跋哩吉始终不愿低头,竟然变成条小虫从半女世尊胸口正中打了个洞穿出去,这样他就能只绕行湿婆那半边行礼了。

左侧是沙恭达罗故事,是仿照南印出身的印度近代最著名的油画家Raja Ravi Varma的画雕塑的。天女弥那迦勾引了苦修中的众友仙人,生下沙恭达罗后给仙人看,众友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羞愤中别开了脸。雕塑还原度蛮高的了,笑cry

至于钦奈政府博物馆,懂得自然懂。印度国宝级的朱罗朝时期青铜像杰作在这里的青铜馆陈列着,隔壁的现代绘画馆里藏有许多副Raja Ravi Varma的画作,而且还有印度现代画圣难陀婆薮(Nandal Bose)的一些稿件。

话说回来,朱罗朝青铜像水平虽高,颜值却少了石像那种细腻的情感表现力,尤其是到了后期模式化严重,所有青铜像都是呆板的圆脸尖鼻大长眼。但还是有例外的,比如博物馆馆藏的这尊十四世纪的黑天像,这微笑不美吗?简直太美了。


尤其和下图他身边那尊同规格的呆板僵硬相比,更能显示出水平差异来了。

下面这尊舞王像超然物外的高贵神性又别有滋味。“人类看三种事物永不厌倦,星辰、火焰和流水,因此我看你也不厌倦,因为流水在你发间,火焰在你掌中,寰宇亿万星辰形成在你呼吸之间。”


然而我的最爱还是这一尊征服三连城者(Tripurantaka)。神话中阿修罗三连城被湿婆一箭毁灭,三连城主是魔王多罗迦长子,他被火焰焚烧,痛苦不堪,大声喊着湿婆名字,求湿婆看在从前喜欢他们的份上,将他和亲眷一起杀死。话一出口,他和两个弟弟便被湿婆化为灰烬,向湿婆祈祷的三城居民也灰飞烟灭。这尊三连城征服者姿容极美,又流露出近乎残酷的自信。


马哈巴利普拉

这地方对南印有兴趣的人都应该很熟悉,不多作介绍了。

海岸神庙正在整修,内部无法进入。两座毗摩那供奉的都是湿婆,中间夹了一个平顶神庙,里面供奉着躺在无限蛇舍沙身上的毗湿奴,这个神像比神庙本身更加古老。往昔,在海岸神庙防波堤被建起来之前,海浪是可以一直冲刷到毗湿奴脚边的。


马哈巴利普拉姆的标志性雕塑阿周那苦修(实际上是恒河下凡),其实有两幅。第一副较小,在马哈巴利普拉姆的山脚下,是个原型(Prototype)。雕刻它的帕拉瓦人先在这块石头上试了手,觉得这个点子不错,才去雕了那副更加巨大和完整的恒河下凡。实际上,整个马哈巴利普拉姆都可以称作是帕拉瓦人雕塑和建筑的试验场,后来所有的达罗毗荼式艺术和建筑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型……



海岸神庙一侧的海滩也是一个顶有意思的地方。穿着传统纱丽的女性们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站在海之中,携手迎向风浪,每次都伴着欢声笑语。这是一个除了“为了好玩”之外没有其他意义的行为,但对于我来说,这叫人感动。


Saluvankuppam

这部分是纯个人兴趣的考古碎碎念,比较枯燥无聊,对此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电梯跳过:)

这次去了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泰米尔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座神庙,官方名称是Saluvankuppam Subrahmanya神庙考古挖掘遗址。

Subrahmanya妙梵,是湿婆之子室犍陀(南方多称穆鲁甘Murugan)的一个称谓,因为他是掌握了梵之奥妙、就连其父亲、至高无上的湿婆都必须俯首听教的人。

对这座神庙感兴趣是因为和一位朋友聊天时说到谁也不知道5世纪之前的南印神庙是什么样子,尽管《脚镯记》这样的桑迦姆文学里对当时的神庙和宗教已经有描写,但是卡拉波拉山地部落统治泰米尔语地区之后南印的历史记载和考古遗存就差不多成了一片空白,帕拉瓦人在学会凿岩窟前的建筑也极少有留存。这座考古遗址是个极少的例外,既然这次有机会,这里离马哈巴利普拉姆又近,就兴冲冲跑去看了。

这个遗址离马哈巴利普拉姆五公里左右,就在另一个帕拉伐时期小规模石窟神庙虎穴(Tiger cave,有两个石窟遗址,是建庙狂人帕拉瓦皇帝Rajasimha的作品,其中一个里里外外全是他签名式的湿婆一家三口Somaskanda雕刻)不远处,印度的考古文管部门为虎穴建了个小公园,而遗址还在公园之外,光秃秃的沙地上没有路,只有当初进行发掘工作时铺的一条固沙小道,将近40度高温下真是非常难走。

沿着小道走首先会遇到一块露出沙地的巨大的岩石,发现这个遗址就是因为在早期考古整理虎穴时在这块岩石上发现过13世纪朱罗朝库罗通迦三世皇帝对一座妙梵庙的捐献铭文,而2004年时印度洋海啸卷走了这地方许多沙土(目测这地方离目前的海岸线也就2、30米),暴露出岩石更多部分,发现了10世纪拉什特库塔王朝克里希纳三世的另一段铭文,记载的同样是类似对此地战神神庙进行捐赠的内容。然而,此地并没有铭文中记载的神庙。铭文不可能凭空出现,考古学家判定在周围肯定有一座已经被湮没在沙土下的遗址,于是以这块巨岩为中心,在2005~2007年间展开了考古发掘,在一个沙丘下果然发现了这座神庙的遗存,也在神庙前发现了石制的长矛图样、祭祀器具、铭文、4世纪罗马皇帝阿卡狄乌斯金币(有这个是因为马哈巴利普拉姆在公元四世纪前已经是东方大港,和西方很多贸易往来)和其他物品,可以判定为确实为铭文中提到的妙梵神庙。

这座神庙包括了三个建筑时期,在帕拉伐时期和朱罗时期建筑下发现了非常古老的砖结构建筑,根据神庙底层发现的罗马金币判定,可知砖结构建筑时间在5世纪之前。这是南印现存最为古老的神庙遗存,也是极少见的早期帕拉瓦砖石建筑,也能看到帕拉瓦人从遮娄其那儿搞来技术前这地区最早的神庙大概是什么样子。实地观察这座神庙很有意思,能看得很清楚后期的石砌结构是怎么累加、建构和附加在最早的砖砌结构上的。神庙基础是建在红土料石上的,遗址周围沙土里散落着大量的这样红土碎块,随手捡回来了几块。

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砖砌建筑包括了正方形基座朝北的胎室。当然印度文管部ASI还是很谨慎,在报告里指出最早的建筑结构其实看不出任何宗教用途。但南印有一个好,所谓的圣地(Tirtha)很少挪地方,即便后面崇拜对象已经改变,就像目前建志的Kamakshi神庙可能建在耆那教药叉女神法天女庙之上一样,如果不是这个地方最初就有宗教意义,帕拉伐和朱罗的国王们也不会在不改变其原有基本结构上进行增建,所以推断这里最初就是一所神庙应该是合理的。

猜想就和笈多后期一样,南方肯定也曾是存在过许多砖砌神庙的(直到朱罗中期也是还有砖砌神庙的),但是就像现在很多朱罗时期的神庙被花里胡哨难看得一逼的纳耶克时期建筑覆盖了外表一样,大概很多五世纪前神庙也像这座妙梵庙被后期石砌结构覆盖和替代了,没有展开大规模挖掘前是难以知晓全貌的。

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还是胎室正后方、被后期的庭院包含在内的巨岩,这块巨岩非常抢眼,实际上也是发掘开始前这个神庙唯一露在地上的部分。既然被放在神庙庭院内,说明这块巨岩是被视作神庙主要构成的,更何况它还紧紧抵在胎室后方。ASI的报告中认为,这座巨岩长得像个蹲坐大象,所以可能与穆卢甘骑着大象的形态象尊(Gajaswami)相关。不过我觉得,最早的时候,也许这座巨岩本身就被视作穆卢甘山神性质的化身。

遗址只是建了一圈围栏,要是翻过栏门实际上是能随便下到遗址里面去的。原本树立在神庙前的石矛并不在遗址里,不知道是被收藏到什么地方去了,找不到人问,这里寸草不生,也没有人在管理的样子。

这座神庙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根据铭文判断,这座神庙13世纪后就没有活动了,根据后期铭文看,它应该遭遇了很严重的经济困难,可能是穷到供不起神被放弃了吧,这也解释了为啥胎室空无一物,神庙附近也几乎没有装饰被发现的原因。不过它离海岸那么近,结构被破坏得那么彻底,也有人猜测它也可能是被一场海啸毁灭了。它也许就是传说中马哈巴利普拉姆“七宝塔”其中一座吧。

建志补罗(Kanchipuram,甘吉布勒姆

南印的神庙之城有很多个,建志算是其中最著名的。它是帕拉瓦王朝昔日的都城,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印度七大圣城之一。它又被叫做是三神之居所,因为这个城市同时是湿婆信仰、萨克蒂信仰(性力派)和毗湿奴信仰的中心。

城中最著名的神庙大概有这么几个:

凯拉萨纳塔(Kailashanath,吉罗娑之主)神庙。这是早期达罗毗荼神庙建筑的巅峰和最完美的模板。包括埃洛拉的同名神庙在内,许多神庙在其形制和特色上都是这座神庙的徒子徒孙。


神庙外壁龛是印度教神庙的特色,大多数神庙——包括后来的朱罗人,都是规规矩矩给雕个一本正经端坐或直立的神像,但是帕拉瓦人不干啊,他们非要带着镣铐跳舞,用空间狭窄的壁龛讲故事,非要把动感十足的人体设法塞进狭长的静止方框,巧妙地安排动作来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赋予无限的叙事感,让规规矩矩的壁龛具有了很不规矩的动态,人物都是呼之欲出——这一点,没有人比搞大型浮雕出身的帕拉瓦人更擅长了。

作为导师的湿婆“面南之主”形态壁龛,周围和下方的小型装饰将大象和狮子雕成从方窗中向外露出头部的方式加强了纵深感和空间感,真是非常巧妙生动了。


舞蹈的湿婆,后来再没有人能想出办法把这样一个舞姿相当活泼的湿婆硬塞进这么小空间了……这虽然是深浮雕,但帕拉瓦人却宁愿牺牲其接近圆雕的立体感,换来的是空间的纵深和近似浅浮雕的装饰性。


虽然这座神庙闻名是因为其建筑和雕塑,但这座神庙回廊壁龛里残存下来的壁画也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两处帕拉伐时期壁画。纳耶克时期的神庙管理者曾经朝上面涂满白灰,上世纪3、40年代,人们发现了白灰下残存的壁画,但因为能力有限,只能用物理手段一点点地进行修复,如今似乎只有下图这幅somaskanda(就是湿婆+帕尔瓦蒂+室犍陀的家庭合影)保存得比较完整,湿婆背后那个眼神灵动的持明特别可爱,但其他残存下来的只有这些线条美丽的手,依稀可辨的形象和雕像旁边的纹饰。


这座神庙的祭司口碑很好,是旅游者之间公认的是真心维护和喜爱这座神庙、并且艺术和历史知识丰富,又愿意向游客们进行解说的祭司。但是,我并没有遇到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向我解说壁画故事的那个白发苍苍的老祭司。因此,也再没眼缘重温神庙内部胎室一侧房间里湿婆跳无赖大劈叉之舞(urdhva-tandava)、旁边的帕尔瓦蒂又气又羞的雕刻了。


芒果树之主神庙(Ekambareswarar Temple)这是建志最大的湿婆神庙,也是湿婆五大元素神座中的“大地”神庙。传说中帕尔瓦蒂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湿婆于是被罚在这座神庙里的芒果树下苦修,湿婆放洪水考验之,帕尔瓦蒂情急之下抱住身边的林迦,因为太用力以至于胸的形状都印在林迦上了,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乳模了……考验成功后他们在此复婚。好吧,如果看着眼熟,那也不奇怪,因为这神话是现编的,神庙之名芒果树之主就是以讹传讹,最早的名字其实是标识之主。如果把南印湿婆神庙的每一个神话都当真,那么湿婆和帕尔瓦蒂在泰米尔地区至少吵架一百多次并且重复结了八十多次婚,真是份子钱都拿到手软了。



顺带一说,这座神庙核心部分虽然不允许非印度教徒进入,但在对拍摄的限制上,算是南印几个大庙里最开放的了。


赐福者之王毗湿奴神庙(Varadharaja Perumal Temple,又名象山神庙)

建志最大的毗湿奴神庙。去的时候是早上8点,正好赶上做普祭(Puja)的时间,很多信徒都会早上赶来做普祭,然后再开始一天的生活。想要拍摄人文的话,这是最好的时间段。

但是,每一个神庙开始早晨普祭、每天举行祭祀的时间段和次数都是不一样的,最好是先去查一下,可供查看的网站是这个,很多大型神庙也有自己的主页。总体来说,大部分祭祀分为三步,以花环或其他装饰神像,以食物供奉神像,在神像面前举行光明礼(Aarti),在祭祀时间段前去虽然会人很多,但是也能看见有趣的仪式。



不过这个在赐福者之王毗湿奴神庙是看不到的,因为主庙不许非印度教徒进去。orz


有点意外地是在这座神庙外遇到了这个满身圣灰的老爷子,这种三道杠是湿婆派的标志。南印历史上毗湿奴教派和湿婆教派曾有过严重冲突,现在虽然不直接冲突了,依然井水不犯河水,通常来说虔诚的教徒是不会身上带着标志去隔壁家的。这个老爷子出现并且还进庙去祭拜了,让我很意外,忍不住请他和妻子合影。真是时代变了人变宽容了吗?印度教徒可是对外越来越不宽容了。



爱欲之眸女神神庙(Kamakshi Amman Temple)

这里的女神Kamakshi(爱欲之眸,充满爱欲的眼睛)是大女神拉丽塔(三界之美)的掌握欲望的形态,她手上拿着爱神伽摩用来点燃欲望的甘蔗弓和五支鲜花所成的箭。

传说中,爱神为了将湿婆从苦修中唤醒,让他爱上帕尔瓦蒂而向他射箭,被惊扰的湿婆怒而将其烧成灰烬。而在这里的传说中,复活后的爱神又去挑逗婚后的湿婆,湿婆一样大怒,但无法烧死爱神,因此此时的他已经深爱帕尔瓦蒂,而你是无法杀死已经在你心中的东西的。


这个神庙历史渊源古老到可以写本专著(确实有),不过现在看到的神庙是2017年刚刚翻新维修完毕的,整个神庙非常干净漂亮,像个人民公园,而根据我所见,好多人确实是把这里当成公园来使用了,挺好的。





下面这个是不知道哪里的大师(Guru)来参访呢,前呼后拥的。


这就是典型的南印婆罗门了:肤色比其他人白皙很多,很多人看起来就是知识分子的模样,脑袋背后有一小缕留长的头发或是小发髻,永远佩戴圣线。


韦琨塔或毗恭吒毗湿奴神庙(Vaikunta Perumal Temple)

建志第二老的神庙,仅次于凯拉萨纳塔。最著名的是它的狮子柱回廊和特殊的三层胎室结构,不过神庙本身的宗教意义比建筑意义甚至可能更重要一些。


回廊里有个有趣的东西:一个中国商人/使节正在面见建造这座神庙的帕拉瓦皇帝南迪跋摩(Nandivarman)二世。


PS,这个跋摩、跋摩的名字,对于去过吴哥的人是不是很耳熟?那是高棉人从南印这里学来的。


蒂鲁文纳马莱(Thiruvannamalai)

红山之主(Annamalaiyar)神庙,五大元素中的火元素神庙。这座神庙规格相当巨大,从山上朝下看更是如此。可惜到这里的时候平均气温37度,看看那个光秃秃的山,决定还是不要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了。

如果不能爬红山的话,这里就不是很有意思。当然,这里也可能是几大元素神庙里唯一一个可以让你进到胎室前观瞻内部供奉的巨大林迦的地方,这儿不认你是不是印度教徒,只认你是不是交了20卢比的特别门票费,但是得要排很长的队。



神庙内不能使用相机,所以只能用手机拍了几张。

插曲:路上风光

南印的绿色长廊乡村公路实在非常漂亮,时常也能看见黑黑的小伙摩托车后座驮着头上戴着鲜花的姑娘在公路上疾驰。


京吉的文卡塔之主(Venkataramana)神庙

从蒂鲁文纳马莱前往本地治理的路上经过京吉堡,访问了这里的Venkataramana神庙。16世纪京吉的纳耶克王候建造了这座巨大的寺庙,作为向Tirupati的Venkata之主(毗湿奴)的致意,在它的鼎盛时期,它曾经是这片地区最辉煌最宏大的神殿。然而京吉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这个军事重镇先后落到不同入侵者的手里,Venkataramana神庙也饱经摧残,它的旗帜、黄金、鲜花和灯盏都被夺走了,法国人拿走它的建筑构件去建本地治理的政府大楼,耆那教徒拿走它的雕塑去建耆那寺庙,最终它变得空空荡荡,被人遗忘,彻底废弃。在2015之前,这座寺庙已经有百年之久不曾举行过普祭,到访的游客不止一次在游记里用“诡异(eerie)”来形容被雨水和雾气笼罩的它,尽管荒废的神庙那时依然有种震撼人心的美。(可参考这里,真的是美极了)

但我们看到的Venkataramana是不一样的。时逢周日,当地的信众涌向这座神庙,妇女们带着灯盏来求丈夫长寿和姻缘,她们打扫神庙,清洁地面,画出蓝果丽,祭司用鲜花装点神像,--自从2015年这座寺庙第一次恢复祭典以来,人们在努力让它重获生机。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死城,而是一座已经复活的神庙,在曼达波前,寸草不生的石地板上也郑重地摆上了一小盆翠绿的图拉西树。人们显得更温和,除了一张相片什么也不要求,老人还把手里的姜黄送了一点给我。

相比其他名声在外的大庙,这个新生的圣座依然很质朴。干净的花岗岩地面扫除了灰尘,尚未被祭祀的油浸染,它依然没有黄金,没有泥塑彩绘,没有在任何一个印度神庙里见到的鲜亮缤纷的装饰,但是神除了爱之外什么也不需要,而这里有很多。


胎室前遇上一个老奶奶,看出我们的犹豫(毕竟被non-hindu禁入的标牌拒之门外多次??),说着“来吧,来吧”,她带着我们进了内侧。祭司是个老大爷,背上都是汗珠,脖子上还挂着个社工ID卡,即便他也比我们在其他地方遇上的祭司和善可亲,完全没在乎我们的身份,给了我们全套祝福。我向胎室看去,那小小的黝黑的毗湿奴神像被灯火照亮。

老奶奶指点着说:“看,那是我们的Venkata之主,他的一边是Bhumi女神,一边是Laksmi女神。”

我点点头说我知道。

神已经回到了他的居所。


本地治里

旅程太长,本地治里是中途休息的消闲之地。这里法国区的咖啡店都挺不错的,东西很好吃。餐厅就有点让人失望了。

这也算印度特色了:教堂门口立一个印度教神庙式的旗柱(dhvaja-stambha),唱起圣歌来旋律和唱法也和印度教拜赞毫无差别,要不是听到哈利路亚和阿门真不知道其实是基督教的。

不过真正有意思的还是散布在老城区里的古物商店。夜色里,有种做梦般奇特的感觉。


奇丹巴拉姆(Chidambaram)

奇丹巴拉姆真正重要只有一座庙,这座庙真正的名字叫做Sabhanayaka,“殿堂之主”,俗名Thillai Nataraj Temple,五大元素中的“以太”,而现在的人们就只称它为舞王庙而已。


舞王神庙在南印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上都有过重要的影响。这里就只说说它为什么特别。首先,在绝大多数地方,湿婆是以林迦的形象被供奉的。舞王形象虽然广为人知,但和在庙中固定不动被视为圣体的神像(Moolavar)不同,大部分的舞王是节庆时拉出神庙供信徒瞻仰的节日像(Ustavar)。唯独在舞王神庙这里,被主供的不是林迦(虽然这里也有一个林迦,而且也是最早信仰的中心……)而是舞王的形态。其次,大部分地方的神像是被供在主塔毗摩那之下的胎室中的,而在这里的舞王神像,则是被供在敞开的“醒觉之厅(Cit Sabha)”中的。只要站在醒觉之厅对面的台阶上,就能看见舞王的模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神庙要被称作“殿堂之主”,理由很简单,这里的湿婆是舞者,舞者当然是要在殿堂里进行演出的。



“达玛茹鼓,予人以法;

掌中火焰,予人以富;

无畏手印,予人以爱;

莲花之足,予人以解脱。


我崇敬着


以舞蹈为形体的举足者”


历史上,湿婆作为舞蹈之王的形象出现得很早,而奇丹巴拉姆也很早就已经有了在厅堂里舞蹈的舞王形象。但是真正让它变得重要的依然是政治,朱罗王朝将舞王湿婆作为了自己的家神来供奉,一下子让湿婆的这个形态成了皇室的新神。也就是说,这里一度曾是朱罗王朝的皇室寺庙。

神庙内依然是严禁拍照的,不过还是偷拍了两三张。南印许多地方的大型神庙,在柱厅、柱廊和主塔连成一片之后,内部往往非常昏暗,大白天依然看不到阳光,但是舞王神庙却设计得相对科学,光线很明亮。

既然不给拍,那就拍拍神庙里里外外的人好啦,也挺有意思的。


昆巴科南

这同样也是一座神庙城市。不过个人感觉宗教氛围并不如建志浓厚。城市中心的Mahamaham tank 在神话中是滴落过甘露的地方,也是这座城市举办其大庆之所,不过现在只是一个傍晚的消暑公园。

城中大部分神庙都是惨遭Nayak王公修复过的,同质化很高。不过喜欢雕塑的话,可以去逛逛罗摩圣尊庙(Ramaswamy Temple),里面是少见的纳耶克时期雕刻精品。拍照费100卢比,祭司收取,并没有发票和收据。

其实大多数游客来到昆巴克南都是冲着城外三公里的爱罗婆多之主神庙(Airavatesvara Temple)去的,这是世界遗产的朱罗朝三大活神庙之一。

实际上建造这座神庙时,往昔不可一世的霸主朱罗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神庙本身颇有些女性化,主塔毗摩那并不特别高大,特色其实是其胎室前柱厅(曼达波)里那48根精美绝伦、没有一根模样相同的柱子。

说是“活”神庙,意思是这座神庙至今仍在使用,但是这座神庙香火半点不旺,简直能称得上门可罗雀,人气还不如昆巴科南里任意一个街头小庙。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是这座神庙在宗教上已经没有任何地位了。它已经没有常规的成套祭仪,也没有神庙节庆,这在真正的“活”神庙里是看不到的。或许还是叫个活死人神庙更好些。

神庙外的绿地已经成了学生和情侣们的圣地了。也罢,若是没有了鲜花和酥油,那就改用青草芳香、青春的喜悦和爱情的甜美来祭祀这里的爱罗婆多之主吧。

“带来恒河水的朱罗之地”Gangaikonda Cholapuram

这个又长又别扭的名字来自于神庙的建造者拉金德拉朱罗一世,为的是纪念他挥师北上接连击败中印度与北印度强敌的功绩。作为功绩的证明,他用大象驮着恒河水来到此地,建立巨大的神庙和水池,好让南方的人民也能沐浴在圣河神恩之中。神庙本身的名字叫做Brihadisvara Temple,意思非常直接了当,就是“伟大/巨大之主神庙”。

这座神庙建立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台上。这种特色称之为Madakkoil。传说从前有一只蜘蛛,发现森林里有一尊林迦,便虔诚地在林迦上织网防止灰尘掉落在林迦上。然而森林里还有一头大象,每天来给林迦灌顶,发现蜘蛛网后认为肮脏,便将之拂去。一来二去蜘蛛和大象结怨,最后两者同归于尽。蜘蛛转世成了朱罗王朝传说中的国王赤目王,他对前世与大象的争斗有执念,便将他的所有神庙都建在大象也爬不上去的高台之上。这传说也是穿凿附会,许多泰米尔纳德邦内的神庙建在高台上是因为朱罗统治范围恰好也是高韦里河的流域,高台是为了防止洪水破坏神庙。

神庙内部幽深笔直的走廊非常有皇室威严。庙外的南迪像非常巨大,这样它便能和高台一个高度,直直地看到胎室内部自己主人的样子了。

这座神庙同样难以称为“活”,因为同样地冷清。不过,好歹还是有朝圣者会来此参访的。

坦焦尔

坦焦尔的中心自然是大庙。是的,这座神庙也叫做Brihadisvara Temple,伟大之庙。在三大朱罗朝活神庙中,只有它给我感觉是真正“活”着的。熙熙攘攘的游客和信徒就是它的花环,人们的欢笑是其灯火,日光与月色是它衣裳。它是为人所爱的。






来时以舞乐迎我,走时以闪电送我,在我心中,这座神庙一直是湿婆本尊的化身。



在南印,我想这是唯一一处神庙艺术极为宏丽、宗教氛围极为浓厚、世俗的人们安宁平静的地方吧。你要欣赏无以伦比的雄奇大塔,那由得你;你要旁观信徒们的五体投地,那由得你;你要坐在草坪上安享晚风和初生之月,看着人们来来去去,那同样也由得你。就连lonely planet都会建议你这个地方至少去两次,实际上我去了三次。


在大庙遇见了图二三四五六这对老夫妻,我没有故意尾行他们,只是老是和他们不期而遇??,因为很有相濡以沫的感觉所以拍了,回来后发现丈夫一直在细心地替妻子整理她手腕上的圣线(Kalava),很感动。妻子看起来身体不是很好,也许他们是来大庙为她健康祈福的。



最终,因为贪看夜景遇上了迟来的季风,一场瓢泼大雨,可是呢,在雨中,大庙更显得美丽了。千年时光都洗不掉它的荣耀绚丽,雨水只是在为它灌顶罢了。




坦焦尔另有一个去处,纳耶克王宫。王宫里的艺术画廊青铜像展同样是国宝级的,然而布展水平很糟糕,想拍出雕像的美感非常困难。

“Vrishabhavahana”(乘公牛者)或“Rishabadeva”(雄牛之神),朱罗朝青铜巅峰之作。惨遭王宫画廊收藏。



诛灭三连城者,虽然工艺论经常说应该将湿婆像按照十六岁少年模样来塑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像真正少年的,这满脸的(bu)意(gao)气(xing)这么生动,让我怀疑是不是这尊有真人模特。惨遭王宫画廊收藏。





王宫的其他部分,除了彩色大厅之外都已经荒废了。王宫内的秘道可以交5卢比去参观,6年前我被里面密布的蝙蝠吓得惨叫着飞奔出来……


马杜赖

甘露之城马杜赖曾经是泰米尔的文化中心。波陀耶王朝建都于此,整个老城都是围绕着米娜克湿神庙而建,这座神庙也是后期达罗毗荼神庙的代表,供奉的米娜克湿女神是波陀耶王朝守护神,后来被印度教主流吸纳为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化身之一,嫁与湿婆化身俊美之主(Sundreswara)。

很遗憾的是,米娜克湿神庙对拍摄管理非常严格,从原来的随便拍到只能交钱用手机拍,到现在手机相机都不能带入神庙之内,搞得我非常懊悔为啥六年前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没能好好多拍几张,虽然这种十五世纪后的Vijayanagar和Nayak大型神庙去多会对巨型多彩蛋糕门和千柱厅产生审美疲劳,但米娜克湿神庙依然是其中最有趣也最容易出好片子的地方,更不用说氛围浓厚的每晚送湿婆进米娜克湿闺房的仪式。

不过,即便不能入神庙内拍摄,围绕神庙的宗教活动还是很多,非常有意思。比如这场游行,应当是送战神与其两位妻子的神像入庙:

神牛与大象开道

鼓乐手

警察护送

神庙门口的演出

来自他乡(猜测是中央邦)的朝圣者

到处可以看见祭司们在茶铺聊天。

米娜克湿神庙外的裁缝市场也是它的特色之一,不过近来加强管理,没有从前热闹有趣了。

要是从裁缝市场向前走,还有一个很大的洋葱市场。

除此之外,马杜赖的主要景致似乎就只有那个空荡荡的纳耶克时期王宫了。

举报

科摩林角(Kanyakumari)


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印度次大陆尽头的科摩林角。神话里有阿修罗名为波那,求得梵天恩赐,仅会死于处女之手。众神不堪波那侵扰,求雪山神女帕尔瓦蒂下凡为童贞女神库玛丽(Kanyakumari)。然而,既为雪山神女化身,与湿婆之间天然便相互吸引,库玛丽与下凡的湿婆偶遇,一见钟情,后者许诺会在拂晓到来的吉时迎娶她。天神担忧库玛丽结婚后无人能击败恶魔,便出种种计谋阻挠婚礼,最终导致库玛丽与湿婆两人无法成婚,湿婆痛苦之中逃入附近山岳里,而库玛丽则在海边永远孤身等待着未能出现的新郎湿婆。传说她在海边站得如此之久,以至于在坚硬的辩喜岩上留下了足印。最后她终于绝望,心碎之下将所有新娘首饰扔下了大海,首饰便化为海中的贝类,Kanyakumari的身躯化为岩石被海潮吞没,海角便因她而得名。

-“帕尔瓦蒂疯狂地爱着湿婆,她四处去找寻他,耗费了难以尽数的岁月,却徒劳无功。最终,因为那无果的探寻,这可怜女孩幻想破灭,绝望地放弃了。然而,因为她爱着湿婆,且只爱着他,因此她拒绝嫁给他人,无论对方多么高贵俊美。这失恋的女孩坐在海岸上,孤独一人,矢志不嫁,至今她依然在那儿。”

-“美丽的纤腰女子,你要从我这里求取什么?”

“我愿永与你厮守。”

“亲爱的人,你可知你求的是什么?梵天一日由千劫组成,十个梵天逝去,成毗湿奴生命中之一时;十二个毗湿奴逝去,方成我生命中之一瞬。只有当这样的一瞬过去后,我才可化身为楼陀罗,来此娶你。”

“那么,就让那永劫过去吧!当时机成熟,便作为楼陀罗来找我,我在这有尽的大地终结和无尽的海洋开端之处等待着你。”

三海汇集,这里即是天涯海角,不要等待了,就当那一瞬已经过去,团聚吧:)




辨喜纪念堂。他既是让印度哲学走向国际的第一人,也是印度民族主义的代言人之一。印度近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中,他的地位无人能及。



此外,科摩罗角附近苏钦德拉姆到Nagercoil这一段的铁路线,沿途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南亚田园风光。


列车上所见的晚霞,美如梦幻礼赞。

这为神所造,为人所爱的辰光,就是旅行最好的结语了。